(圖為2022年6月陵川一中名師學員匯報課現(xiàn)場)
韓山
人有了目標,眼睛里才有光
——陵川一中名師學員匯報課評述
2022年6月17日-18日,應陵川一中崔文孝校長和牛軍紅副校長的邀請,晉城市教科研中心高中部一行參加了“陵川一中名師學員匯報課”活動。來自申國平名師工作室的張玉玲、王曉霞、喬敏、岳宇菲、劉宏波、張亞麗、牛雅麗、焦偉等八位名師學員展示了自己的公開課。本次活動是去年“陵川一中2021年冬季示范課教學活動”的延續(xù),是陵川一中進一步推進“名師培樹”工程,促進名師成長,發(fā)揮名師引領、示范、輻射作用的重要舉措。
與上次活動略有不同,在本次活動中除公開課之外,還特意加了“說題”環(huán)節(jié)。每位講課教師在講課之后,需要隨機抽取一道2022年全國乙卷的高考題進行評說,以達到“對接高考,指導教學”的目的。活動之后,教研員在各學科教研組同老師們就公開課和說題情況進行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討,彼此取長補短、開展了扎實有效的教學研究。18日上午二節(jié)課后進行了集中反饋,各教研員將本次活動中發(fā)現(xiàn)的優(yōu)點、問題和建議如實地反饋給了陵川一中的各位領導。
反饋會上,教研員們開門見山、各抒己見,深入地分析和評判了陵川一中的課堂教學。大家一致認為,在崔校長到任的兩年里,陵川一中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不僅表現(xiàn)在校園環(huán)境的美化提升上,更反映在有效課堂的建構之中。我代表市教科研中心做了最后的反饋發(fā)言(整理成如下評述,內容略有刪減或補充),用了“五個亮點”總結了本次活動,同時也提出了“三個問題及建議”:
亮點:1. 教師培養(yǎng)“高瞻遠矚”;2. 課堂教學“思路清晰”;3. 教師展示“顯名師氣象”;4. 教學理念“進一步更新”;5. 學生表現(xiàn)“更加自信”。問題及建議:1. 關于如何開展專題復習;2. 關于如何編寫教學設計;3. 關于如何正確使用導學案。
——題記
一
“有兩樣事物,對它們的思考愈是深沉和持久,就愈是在我們心中喚起歷久彌新的贊嘆和敬畏:頭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Two things fill the mind with ever new and increasing wonder and awe, the more often and the more seriously reflection concentrates upon them: the starry heaven above me and the moral law within me.”)這句人類思想世上偉大的名言出自康德的《實踐理性批判》一書,同時也作為墓志銘被永久地刻在了康德的墓碑上。被認為繼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之后西方最有影響力的思想家之一,康德的偉大在于他把道德還給了人,如同星辰照亮了人間,給人類指明了方向。
其實,以“頭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而言,我似乎可以這樣理解,“人有了目標,眼睛里才有光”。此句的回文同樣成立,“眼睛里有了光,人才有目標”。從表面上看,這兩句是同義反復,但細品之下,還是有著細微的區(qū)別:前一句,目標在前,光在后,呈現(xiàn)的是一種迷途知返、勇往直前的決心;而后一句,光在前,目標在后,展示的則是一種人生態(tài)度。前一句可以針對某件具體的事,而后一句則涵蓋了人的一生,表現(xiàn)為一種價值觀念。然而,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成為康德。因為,“當一個人靜靜地望著星空時,她并不是在尋找什么,她只是感到寂寞。”
顯然,崔文孝校長就是一個眼里有光、不甘寂寞的校長。走進陵川一中,無論是煥然一新的樓舍、隨處可見的標語,還是陵川一中的課堂,都能深切地感受到一種“奮進”??档抡f:“我們越是忙就越能強烈地感到我們是活著的,就越能意識到我們生命的存在?!?/strong>這種感覺,就像運動會上,一個奔跑者越過你的瞬間而帶來的一種“壓迫感”,讓你也不由自主地加快了步伐。2022年的高考剛結束,陵川一中就馬上舉行這次“名師學員匯報課”,而且在匯報課上增加了“說題”的環(huán)節(jié),強化高考真題在課堂教學中的指導地位,不可謂不及時,不可謂不迅速。
二
陵川一中的名師培養(yǎng)策略是,計劃利用三年時間,每年從高考九大學科中各推出一名年輕教師作為名師學員進行重點培養(yǎng),三年共計要培養(yǎng)27名教師。這種有目的、有計劃、有重點地培養(yǎng)教師的路徑是可取的。因為,只有“身邊的名師”才能真正起到引領、示范作用。
大多數(shù)人的活動范圍并不大,以圈子來定義的話,人永遠活在一個小小的圈子里。所以,對一個人影響最大的不是圈子外的某個人,而是圈子里的某個人。以名師而言,全國各地有成千上萬的名師,但對某個教師而言,無論別的地方的名師有多厲害,都不如身邊的名師對其影響大,因為身邊的名師是他看得見、摸得著的。也就是說,相比于“聽”,我們更愿意相信“看”,這或許就是學校為什么要千方百計地培養(yǎng)自己的名師的真正原因。
還有,名師的“引領、示范”不是說等某個教師被培養(yǎng)成名師之后,才能發(fā)揮引領、示范作用,而是說其他教師一起參與和見證了這個教師的成長。這里的“參與”和“見證”本身就是一種“被引領”和“被示范”。從這個角度出發(fā),每一次的示范課或匯報課,并不只是某個講課教師的一節(jié)課,同時也是所有聽課教師的一節(jié)課,因為大家都從這節(jié)課上得到了一些自己的收獲。也就是說,表面上看,學校是培養(yǎng)了幾個老師,實際上是以這幾個老師為抓手,帶動了一大批老師的成長。
一個好學校離不開一個好校長,一個好班級離不開一個好班主任,同理,一個學科的發(fā)展離不開一個有頭腦、有想法的學科帶頭人。從學科中推選出名師學員,培養(yǎng)成名師,培養(yǎng)成名師之后再發(fā)揮名師的示范、引領作用,帶動整個學科的發(fā)展,這種將教師個人發(fā)展與學校的整體發(fā)展相統(tǒng)籌的教師培養(yǎng)策略是高瞻遠矚的。
三
有了“培養(yǎng)名師”這個目標之后,抓“課堂教學”和“教研”就成了關鍵。
在16日下午的對接會上,崔文孝校長詳細地介紹了本次名師學員匯報課的安排,明確地指出,課堂教學要圍繞“問考、問學、問教”這個思路進行,并就怎樣“問考”、“問學”、“問考”進行了解釋和說明??吹贸鰜?,這個思路不是偶然想到的,而是在崔校長認真研究了高考真題,研讀了全國卷命題的總體思路和專家解讀之后,結合陵川一中的實際情況提出來的,不可謂不懂行,不可謂不清晰。
崔校長在對接會上引用了教育部教育考試院發(fā)布的《2022年高考全國卷命題基本原則和總體思路》中的一句話——“方向是核心,平穩(wěn)是關鍵”。此句是2022年高考命題的基本原則。原文的表述是:“……按照‘方向是核心,平穩(wěn)是關鍵’的原則,聚焦鑄魂育人,加強教考銜接,遵循課程標準,依托高考評價體系,深化基礎考查,突出思維品質,充分發(fā)揮教育評價育人功能和積極導向作用,服務‘雙減’工作落實落地,引導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
如果我們在這一段話里劃重點的話,我想“教考銜接”“課程標準”“高考評價體系”“基礎考查”“思維品質”這些關鍵詞,我們必須予以高度重視。如果再進一步縮小范圍的話,我想就應該是“課程標準”和“思維品質”了。這里面,課程標準是依據,思維品質是目的。無論是課程設置、教材編寫,還是高考命題、課堂教學,都必須遵循課程標準,而課程標準的核心是學科核心素養(yǎng),而各學科的核心素養(yǎng)都不約而同地指向了“思維品質”。這說明,課堂教學的目標應該注重學生思維的發(fā)展,思維發(fā)展了,認知和能力才能相繼提高,并最終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和良好的品格。
四
課堂是教學的主陣地,課堂教學是教育質量的生命線,而課后教研則是提升課堂教學水平的關鍵。
只上課不反思,教師不能進步;只聽課不評課,教師也不能進步;反思是教研,評課也是教研,前者是個人教研,后者是集體教研。市教科研中心劉文德主任認為,我們一定要重新定義教研這個概念,因為“教研無處不在,教研無時不在……”本次名師學員匯報課,崔校長邀請我們市教科研中心的各位教研員參與進來,與其說是“指導”,不如說是尋求“另一種聲音”或“換一個維度看問題”。
其實,以課堂教學而言,教師和教研員就是兩個不同的維度。我們常聽到這樣的聲音。有教師質疑:“你們教研員說得天花亂墜,但你們自己能不能講出一節(jié)好課?”有教研員抱怨:“老師們根本不知道怎么評課,總是說不到點上?!彪m說這兩種聲音比較極端,但多少也能代表大家心中的一些真實想法。其實,教研員未必就不能上好一節(jié)課,而一線教師未必就沒有理論上的造詣而不會評課。但實事求是地說,教師和教研員畢竟是兩個不同的崗位,有著不同的職責和特點。
一線教師比教研員更了解學情,這是不爭的事實;教研員比教師聽的課多,這也是不爭的事實。一線教師深耕講臺三十余年,可以積累豐富的教學經驗,但這種經驗是縱向的、個人的;而一個教研員一年之內就能聽同一學科百余名教師的課,同樣可以積累豐富的課堂經驗,但這種經驗是橫向的、集體的。我們不能苛求一線教師在從教的同時還能聽百余名教師的課,我們也不能苛求教研員在聽課的同時還能登三十余年的講臺。
正所謂術業(yè)有專攻。教師也好,教研員也好,大家做各自擅長的事,然后結合一節(jié)課,坐在一起共商“課事”,彼此取長補短,實現(xiàn)共贏,實在是一件大大的快事。因此,理想的教研氛圍里,沒有誰對誰錯之分,也不是誰說了算誰說了不算,只要大家本著一個標準(課程標準),好課就會在交流和討論中出現(xiàn)。
弗里德里?!つ岵?/span>說:“如果我們拒絕在語言的囚籠里思考,那我們就只好不思考了;因為我們最遠也只能走到懷疑我們所見到的極限是否真是極限這一步……”路德維?!ぞS特根斯坦說:“我語言的局限意味著我世界的局限?!?/strong>馬丁·海德格爾說:“人類表現(xiàn)得仿佛他是語言的塑造者和主宰者,而事實上語言始終是人類的主宰者。”
文字是語言,說話需要語言,即便是思考,很多時候也是以語言的形式呈現(xiàn)。所以,如果一個人只是自言自語,那么,他將永遠禁錮在自己的世界里,而不能超越自己的極限。在我看來,教研的實質就是“交流和討論”,只有交流和討論才能讓一個人突破自己的極限,形成一種嶄新的認識。即便沒有形成新的認識,有別人的建議作為參考,至少也不會使得自己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所以,非常感謝崔文孝校長邀請我們教研員走進陵川一中,參與到這次“名師學員匯報課”活動中來,讓教研員和各位教師進行思想的交流。
五
思路決定出路,態(tài)度決定高度,格局決定結局。
去年冬天的冬季示范課和本次名師學員匯報課,講課的是同一批老師,但從課堂表現(xiàn)上來看,老師們已經有了長足的進步。本次匯報課上,老師們穿著打扮得體端莊,教態(tài)自然大方,語言簡潔流暢,與學生互動時和藹可親、平易近人,已初步顯露出一些名師氣象。從教學理念上來看,“問題導學”已在陵川一中的課堂上悄然生根。與去年相比,本次八節(jié)名師學員匯報課上,老師們用真實的資料、情境和問題來推進課堂教學,教師講得少了,問得多了,給了學生許多思考的空間;從學生展示來看,學生回答問題的人數(shù)多了,自信心有了,主動回答問題的頻率也增加了。
以問題導學為例:政治教師王曉霞則利用“老人超市拿雞蛋被攔猝死”這個真實案件,通過播放視頻,展示判決書等方式,幫助學生通過辨析法律上的公正司法與人們心中的公平正義之間的區(qū)別,深度理解了課本上“如何理解公正司法”和“如何推進公正司法”這兩個議題,有力地推動了理性精神的養(yǎng)成(理性地看問題,不是“誰死誰有理”)。整節(jié)課張弛有度,穿插有序,特別是真實案件(情境)與課本內容無縫銜接,是一節(jié)不折不扣的好課。再結合去年冬天示范課上,該教師以“螺螄粉”為情境貫穿整節(jié)課,深入淺出地給學生講的《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那節(jié)課,說明教師在“創(chuàng)設真實情境,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這一塊有自己的想法和認識。
生物教師牛雅麗以“糧食危機”為真實情境,從“糧食危機——種子(種源)——育種技術”這條線索引入《生物變異在育種中的應用》一課,呼吁學生為了解決卡脖子問題,我們需要大力發(fā)展育種技術,以達到“中國碗裝中國糧,中國糧用中國種”的目的,很好地落實了生物學課程標準中“社會責任”這一核心素養(yǎng);語文教師張玉玲在《作文的審題與立意》一課中,用到了奧斯卡頒獎典禮上“威爾史密斯打主持人耳光”和近期發(fā)生的“唐山燒烤店暴力傷人”兩個熱點事件,寄希望通過對熱點事件的分析來培養(yǎng)學生的審辨力,認為掌握了更多的證據,分析問題才能更全面;地理教師焦偉利用“洪洞大槐樹人口遷移”和“山西省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shù)據”相關資料,自己設計了一系列問題,帶領學生復習了《人口》相關知識。其余教師雖然沒有創(chuàng)設復雜的情境,但也立足以往的高考題,提出了許多問題來推進課堂教學。
六
“2004生命科學論壇——諾貝爾日”,四位諾貝爾獎獲得者應邀到北京演講,開展學術交流。每場演講結束后都會留出十分鐘的提問時間,但令人意外的是,全場一千多人竟沒有提出一個問題。與公開提問時的“靜默”相比,大會結束后,聽眾非?!盁崆椤钡卣埱笾Z貝爾獎獲得者簽名拍照合影留念。然而,1932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沃納·卡爾·海森堡卻說:“提出正確的問題,往往等于解決了問題的大半?!?/strong>“全場一千多人竟然沒有提出一個問題”,這個現(xiàn)象非常值得我們反思。
本次“名師學員匯報課”雖然有很多亮點,但同時也暴露出一些問題。特別是,這些問題不僅僅出現(xiàn)在陵川一中老師的課堂上,在其他學校老師的課堂上也普遍存在,屬于課堂教學中的共性問題。對于這些問題,雖然我們還沒有很好的解決辦法,但誠如海森堡說的那樣,提出問題就等于成功了大半。下面,我將就“專題復習”、“教學設計”和“導學案”提出自己的一些問題和看法,供大家思考。
七
關于專題復習。我如實地向崔文孝校長反饋道:“說實話,本次名師學員匯報課總體上不如去年冬天的示范課……”或許,有人會質疑我的說法,認為“你上面不是說老師們已經有了長足的進步嗎,怎么又說這次匯報課不如去年的冬季示范課,這不是自相矛盾嗎?”對于這種看法,我的理由是,我們應該從多個角度去看待課堂教學,從多個維度去評價教師,而不能“一言以蔽之”地說,這節(jié)課就絕對好,那節(jié)課就是絕對差。要知道,我們不能以簡單的“非黑即白”的二元思維來看世界。首先,我肯定老師們的進步,并不代表老師們的課堂就一定比去年的好,就一定沒有問題;其次,進步是多方面的,問題也是多方面的,不能一概而論。
舉例來說,“一元思維”是“只看白不看黑,或者只看黑不看白”,就像我們孩子一到晚上就喊著“媽媽睡,媽媽睡”,死活不想跟爸爸睡;“二元思維”是“白就是白,黑就是黑”,習慣用一對相對立的概念來理解和評價事情;“多元思維”則是“看白不是白,看黑不是黑;看白只是白;看黑只是黑”,在多元思維里,沒有絕對的對與錯、好與壞、美與丑,只有不同情況下矛盾雙方的對立統(tǒng)一和相互轉變。簡單地說,就是一種“變通”能力。這三種思維也可以看成是一個人逐步成熟的標志。
我之所以說“本次名師學員匯報課總體上不如去年冬天的示范課”,是因為這次的八節(jié)匯報課的題目都是老師自選的,由于臨近期末,課本都上完了,多數(shù)老師選擇上復習課,而去年冬天的示范課上,老師們講的是課本上的新內容。對比之下,我發(fā)現(xiàn)離開了課本,老師們設計的專題復習課多是對以往知識的回顧和列舉,在知識結構和內在邏輯上缺少一些自己的思考。主要表現(xiàn)在:離開了課本和教輔,老師們就抓不住重難點。
有的老師“大題小做”,把很多內容壓縮在一節(jié)課內講完,導致課堂教學沒有重點、沒有深度,全是泛泛而談,不能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而有的老師“小題大做”,把明明只是一個做題時用到的“小竅門”放大到一節(jié)課來講,結果變成了習題訓練和講評課;也有的老師在課堂教學中偏離了自己的既定的主題,課上所講的內容與主題幾乎沒有什么關聯(lián),看不到學科自身的特色;還有的老師設計的內容很多,在一節(jié)課上完不成,出現(xiàn)了虎頭蛇尾的現(xiàn)象……
參照之前五月份進行的晉城市高考復習備考調研情況,我有理由相信,老師們在“如何進行專題復習”這一塊還有所欠缺。這說明,老師們一直被教材或教輔牽著鼻子走,對于知識的歸納和總結也多是照搬,缺少自己的想法,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教師只給學生呈現(xiàn)現(xiàn)成的知識塊,卻少有知識塊的形成過程。
由于沒有親自參與到知識的建構,老師們在做專題復習時只能在知識表面做文章(先記住大量結論性知識而后做大量的訓練),而不能深入到知識的核心(熟知知識產生所需條件和過程,掌握知識進而解決不同情境下出現(xiàn)的問題)??梢哉f,前者是讓學生記住了大量知識再去解決問題,主要建立在對知識的機械記憶和已有試題的大量訓練上,而后者則是教會學生為解決真實問題而去積累知識,關注的是學生在不同情境(條件)下,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以“記”為例,從知識的種類上講,前者是把一些“程序性知識”記成了“陳述性知識”,把動態(tài)性知識記成了靜態(tài)性知識,而后者則是把“陳述性知識”當成了“程序性知識”,把靜態(tài)性知識生動化,成為一種與自己的學習經歷息息相關動態(tài)性知識。前者是“死記硬背”,后者是“理解記憶”,哪種記憶效果最好,答案不言而喻。
關于知識,奧地利詩人胡戈·馮·霍夫曼斯塔樂的話值得我們深思,他說:“知道如何活用知識最重要,知道知識的來龍去脈次之,擁有知識再次之”。他還有一句著名的語錄:“陌生阻止你認識陌生的事物;熟悉妨礙你理解熟悉的事物。”我們似乎可以這樣理解這句話,“因為陌生,我們不敢向陌生的領域探索;因為熟悉,我們對熟悉的事物產生了依賴。”我想說的是,老師們不僅要挖掘教材,還要敢于離開教材(或者說,研究教材就是為了離開教材),在專題復習上多做一些嘗試,摸索出符合自己學情的一套經驗辦法,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八
再談教學設計。這次活動中,老師們都提交了教學設計,但我看到的是,由于是專題復習課,老師們的教學設計中,教學目標的制定和教學過程的編寫還存在很大不足,主要表現(xiàn)在:教學目標和核心素養(yǎng)無法統(tǒng)一;教學過程過于簡單,只有所講知識的羅列,沒有教師活動、學生活動和設計意圖等,或者,有設計意圖卻從中看不到如何落實核心素養(yǎng)。其實,不止是陵川一中參加名師學員匯報課的這八名老師,在第二輪普通高中教研活動中,老師們提交上來的教學設計普遍存在這些問題。
我認為,教學設計是教師課前備課的最終成果,是上課的綱領,課堂教學能不能有序進行和順利完成,與教學設計有直接的關系。我不否認教學設計中預設與生成的不同步性,但大體上而言,教學設計應該決定一節(jié)課的邏輯和結構。不會寫教學設計,就意味著教師對于一節(jié)課的教學邏輯和結構的認知是混亂的。而沒有使用教學設計的課堂,就會出現(xiàn)教學環(huán)節(jié)不完整、不緊湊、隨意性大,知識落實不到位,核心素養(yǎng)無法達成等問題。
而教學設計中最關鍵的就是教學目標的制定。在我看來,教學設計不會寫或寫得不成功的直接原因是老師們不會制定教學目標。從全市范圍內來看,老師們制定的教學目標存在以下問題:少數(shù)教師仍然沿用三維目標備課;將教學目標簡化為知識目標和技能目標(倒退到“雙基”目標);既有教學目標,又有核心素養(yǎng)目標。以上問題集中反映了老師們在制定教學目標過程中的困惑。
我認為,不會寫教學目標,主要原因是老師們不能正確認識教學目標的作用和價值。美國心理學家洛克的“目標設置理論”認為,目標能把人的需要轉變?yōu)閯訖C,使人們的行為朝著一定的方向努力并及時修正,從而實現(xiàn)目標。除此之外,洛克還認為,設置合適的目標會使人產生想要達到該目標的成就需要,因而對人具有強烈的激勵作用。由此看來,目標不僅是引發(fā)行為的動機,而且還應該對行為主體起到激勵作用。
康德說:“沒有目標而生活,恰如沒有羅盤而航行。”倘若你不知道自己追求的是什么,那么你就什么也得不到。目標決定了你所要追求的結果,也給了你努力的理由,當然,也給予了你相應的獲得感。
作為教師,如果你在備課時明確地知道自己想要培養(yǎng)學生什么能力,那么,作為引發(fā)行為的動機,你的教學目標是明確的,你的學生才有可能得到什么能力。當你看到學生在自己的課堂上有所收獲,你才會覺得自己是被需要的,從而獲得一種滿足感和成就感,這時目標又成了一種激勵。教學目標既引發(fā)了教師的教學行為,同時也激勵著作為行為主體的教師去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這才是教學目標真正的作用和價值。
有的老師平時上課根本沒有具體的教學目標,似乎“把課上完”就是唯一的目標。到了要上公開課的時候才會認真考慮教學目標,認為搞點活動,加點花樣,讓課看起來像一節(jié)“課改課”,就落實了教學目標。這種認識無疑是錯誤的,可謂不折不扣的形式主義??梢赃@么說,很多老師能把一節(jié)課的內容背下來,但不一定能把自己的教學目標背下來。因此,老師們有必要矯正自己的錯誤認識,堅決避免出現(xiàn)以下問題:
1.教學目標有,但是沒用。教學目標應該是一節(jié)課的先導和綱領,但在一些老師的教學設計中,教學目標與教學過程并沒有多大的關聯(lián)性,這樣的教學目標因為“無用”而變得毫無存在感,記不下來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了。
2.教學目標寫得不明確,可操作性差。有的老師仍然用“了解”“理解”等字眼來表述教學目標,這種表述太模糊。怎么了解,怎么理解,老師們沒有說明白,這樣的教學目標實施行為不明確,缺乏一定的可操作性。
3.教學目標不符合教學實際。例如,有的教師在教學目標中提到“通過實驗……”,但在課堂上卻沒有開展相應的實驗教學,所謂的“實驗”不過是教師講了講實驗的操作步驟和注意事項。這種“通過實驗”的做法是肯定不能培養(yǎng)學生的實驗能力的。
4.教學目標無法衡量。有的老師的教學目標寫得看似不錯,但在聽完課之后,卻讓人感覺無法衡量。一節(jié)課聽下來,不知道教學目標是達成了還是沒有達成,又或者達成的怎樣?我想,這與課堂目標中無法評價有很大關系。
這樣分析,我們也許就能理解,為什么有的老師天天上課,卻上不出一節(jié)好課,為什么有的老師天天上課,卻體驗不到上課的快樂。這是因為,上課是“完任務”式的。或許,老師平時只滿足于“我要上一節(jié)課”,到了需要做公開課的時候,才會想著“我要上一節(jié)好課”,只有極少數(shù)特別優(yōu)秀的老師會時刻想著“我要上好每一節(jié)課”。
從“上一節(jié)課”到“上一節(jié)好課”再到“上好每一節(jié)課”,恰恰就是目標逐漸清晰和明確的過程。然而,這里的“好”只是一個模糊的概念,要“好”的讓人可感可知的話,就需要將教師的職業(yè)目標具體化為一系列切合實際的、可操作、能衡量且關聯(lián)性強的教學目標。所以,課堂教學中,教學目標絕對不能成為一種擺設。
九
要想圍繞核心素養(yǎng)制定教學目標,我們就必須深刻理解和領會核心素養(yǎng)的含義。
“核心素養(yǎng)是黨的教育方針的具體化,是連接宏觀教育理念、培養(yǎng)目標與具體教育教學實踐的中心環(huán)節(jié)。黨的教育方針通過核心素養(yǎng)這一橋梁,可以轉化為教育教學實踐可用的、教育工作者易于理解的具體要求,明確學生應具備的必備品質和關鍵能力,從中觀層面深入回答“立什么德、樹什么人”的根本問題,引領課程改革和育人模式變革。”
“核心素養(yǎng)是個體在知識經濟、信息化時代面對復雜的、不確定性的現(xiàn)實生活情境時,運用所學的知識、觀念、思想、方法,解決真實的問題所表現(xiàn)出來的關鍵能力和必備品格。”
從以上表述可以看出,在回答“立什么德、樹什么人”這個根本任務時,核心素養(yǎng)比三維目標更能體現(xiàn)以人為本的思想,它系統(tǒng)地、完整地表述了“教育應該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
舉例來說,核心素養(yǎng)不是我們常說的解題能力,而是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解題”到“解決問題”,盡管只有倆字之差,卻反映了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之間的根本區(qū)別?!敖忸}”側重于知識和技能的檢測,是已有知識和技能基礎上的重復訓練,而“解決問題”則側重于人在復雜的情境中,綜合運用知識、觀念、方法、技能、情感、意志,提煉信息、剖析原因、給出解釋和做出決策的過程。
以食物的消化吸收為例,三維目標可謂是將食物消化(內化)的過程,核心素養(yǎng)則是將消化后的物質吸收后轉變成自身的物質,表現(xiàn)為一種素養(yǎng)(內在)。從這個層面看,核心素養(yǎng)是三維目標進一步“內化”的結果,最終表現(xiàn)為人的一種“內在”。
因此,核心素養(yǎng)下教學目標的制定應該是三維目標的深度融合和高度凝練,體現(xiàn)了對人的某種素養(yǎng)的達成,而不是某個過程的訓練。只有理解了這層關系,老師們才會更好地圍繞核心素養(yǎng)制定教學目標,而不會停留在三維目標,或者倒退到雙基目標。當然,這些是理論性的思考,至于如何制定教學目標,如何編寫教學設計、又如何寫清楚設計意圖,我想我會結合具體案例,另寫一篇文章加以探討,這里不再贅述。
十
關于導學案??陀^地說,要想把一節(jié)課講好不容易,老師們要付出的精力太多了。課前,要編寫教學設計,還要根據教學設計的需要制作相應的電子課件(PPT);課后,還得寫教學反思,如果遇到好的課例,還可以截取出來寫成教學案例;如果是示范課、公開課、競賽課,老師們還得準備說課稿、評課稿。
有道是,臺上十分鐘臺下十年功。一節(jié)好課固然有其偶然成分,但更有其必然成分。實事求是地講,誰在課堂教學上思考得多、研究得深,誰的課就有內涵有高度,誰就容易講出一節(jié)好課,這就是課堂教學的一般規(guī)律。
據我觀察,老師們亟須在以下方面下一些功夫。那就是,老師們要認真研究“教學設計”“教學反思”“教學案例”“說課”“評課”等概念到底是什么,對于課堂教學有什么作用,又該如何撰寫。
特別是教學設計,我認為,任何時候,教學設計都不能少,這是課堂教學的硬杠杠。作業(yè)也是這樣。“雙減”政策是優(yōu)化作業(yè),提質增效,而不是減去作業(yè)。在這方面,我們一定要有清醒的認識。
十一
隨著課改的進一步深化,出現(xiàn)了“用導學案來代替教案(教學設計)”的趨勢。老師們在制作導學案上花費了很大的精力,卻在教學設計上“一減再減”,以至于有的老師上課只有導學案,而沒有教案。這是非常值得商榷的。
導學案有沒有必要用,如有必要又該怎么用,這也是崔文孝校長非常關心的問題。在這次名師學員匯報課上,大部分老師都使用了導學案,我認真翻看了老師們的導學案,做了一些記錄,也進行了一些課堂觀察,并在反饋會上提出了以下問題:
1.使用導學案的作用和目的是什么?2. 落實問題導學就一定得讓問題顯性化為導學案(紙面東西)嗎?3. 導學案應該什么時候用,課前?課上?還是課后?4. 如果是課前和課后,導學案與作業(yè)的區(qū)別在哪里?如果是課上,導學案與教案又該如何協(xié)調統(tǒng)一?5. 還有,導學案的使用分不分學科,分不分課型?6. 怎樣才能保證導學案不會變成“習題集”?
《禮記·學記》中說:“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后其節(jié)目;善待問者如撞鐘:叩之以小者則小鳴,叩之以大者大鳴;待其從容,然后盡其聲。不善答問者反此。此皆進學之道也。”此句話可謂辯證地看待問與答最好的譬喻,非常值得我們推敲。針對以上問題,我姑且自問自答一番。
我認為,導學案的作用是輔助教學,目的是提高課堂效率,而不應該是主導課堂教學。因為,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不等于放棄了教師在課堂上的主導地位;鼓勵學生自主合作探究不等于完全讓學生按照學案上預設的問題(習題)來學習。這樣容易喪失課堂教學的整體性,導致教師的地位下降,使得老師的“精講”(精彩的、深入淺出、鞭辟入里的講解)變成了一味地“解釋”和機械地“獨白”。
其次,落實問題導學,不是教師要提前預設出所有的問題,并嚴格按照既定的問題來推進教學。我認為,問題導學的關鍵在于課堂上問題的生成,而不是教師提前預設。關注問題的生成恰恰是落實學生主體地位最好的體現(xiàn)。因為,所謂的問題導學,一定是來自學生心中最關心的、迫切需要被解決的問題,才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課前當然可以預設一些問題,但這些問題是靜態(tài)的,不是動態(tài)的。
問題導學最佳的形式是,課堂上師生之間“以問題推動問題,以解決推動解決,在問與答的過程中師生達成共識,使知識在問題中產生,在解決中逐步清晰,最后以結論性的表述出現(xiàn)”。這樣看來,問題導學應該是在課堂上生成的,而不是提前預設的。由此,是否有必要讓問題導學顯性化為紙面的導學案就非常值得懷疑了。
第三,導學案的使用應該因時制宜、因課制宜。該用的時候用,不該用的時候堅決不能畫蛇添足。尤其是,導學案不能代替了教案和作業(yè)的功能。我認為,導學案應該是教案和課件的補充,如果是課上使用的話,不宜過多,更不能變成習題集。如果在課前和課后使用的話,我倒覺得,導學案可以是作業(yè)的諸多形式中的一種,但不能完全代替作業(yè)。老師們與其在導學案上下功夫,不如在創(chuàng)新作業(yè)形式,提高作業(yè)設計能力上多花一些心思。
第四,如果僅僅是作為課堂教學的輔助工具,導學案在開展項目化學習、擴大課堂容量、積累過程性資料(做練習、記筆記、畫概念圖等)、小組合作交流的時候可以使用。但要注意的是,它的功能一定是輔助教學,而不能代替課堂教學本身。至于什么學科可以多用,什么課型可以多用,就有待老師們在教學實踐中有計劃地探索了。
十二
康德說:“既然我已經踏上這條道路,那么,任何東西都不應妨礙我沿著這條路走下去?!蔽冶仨氈厣甑氖牵陨衔恼轮械挠^點只是我個人的思考和理解,不一定正確,更不是什么真理。我有的只是一顆愿意分享和交流的心,希望借助于大家的評價和反饋,能讓自己能在教學研究這條路上看得多一些,走得遠一些。至于最終能不能如愿,那是將來的事情,不是我此刻把握的,此刻我能做到的,唯有努力二字。因為,努力本身就是一種天賦和收獲?!?strong>如果竭盡自己最大努力仍然是一無所得,所剩下的只是善良意志,它誠如沉睡的寶石一樣,自身就發(fā)射著耀眼的光芒,自身之內就具有價值。”康德如是說。
2022.06.23
—–More—–
韓山,教師,教研員,寫作愛好者,感受生活,記錄生活,尋找生活中的藝術。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lián)網用戶自發(fā)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fā)現(xiàn)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guī)的內容, 請發(fā)送郵件至 舉報,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